我来自马来西亚,每个国家国情不同,中国是因为电费便宜加上很多高速充电站,充电体验很好很快,又加上电车比油车省下不少钱,所以电车才普及那么快,就拿我的国家马来西亚来说,我们ron95 1升2.05马币,40升打满大概80多马币可以跑450-500公里打油在3分钟内,可是马来西亚的充电充满电需要马币90-110 充满电大概跑350-400公里,加上充电站非常少,所以我国还是油车为主,加上电车时常优惠车价,所以我国二手车商都不收电车,油车在我国二手车商还可以以20-30%的车价来收车,10年前8万马币的油车,现在我国二手车商还收3万马币,所以在我国电车真的是有钱人在买,我在补充一下假如打油的油费和充电电费一样,你们会如何选择?呵呵我们这边是充电比打油还贵,还没算充电时间呢
在中國,電車使用成本遠低於油車(保守的估計相差5倍以上)。 說的簡單一些,如果你家裡同時有一台油車和一台電車,那麽沒有人會選擇開油車,因為太費錢了。 一般人開電車不是為了環保,也不是為了噪音小,純粹是為了 省錢。
這樣的觀點是有問題的,比較正確的觀點是不論歐美接不接受電動車,但中共發發展電動車是勢在必行,因為這是能源安全的一環~! 中國是少油氣多煤的國家,如何減少能源依賴是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,從發展電瓶車到電動車到風力光伏發電...都很明顯的看出中國想擺脫石油的依賴,石油挖不出來但電卻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發,其實就是這麼簡單~! 站在中國的立場去看中共在做甚麼,其實就會覺得合情合理,至於其他國家想不想也擺脫石油依賴那是他們的事,歐美影響不了中國制定的KPI,中國也影響不了歐美~!
電動車的充電,不僅是設置充電樁就能解決,一個城市的供電系統,線路承受力上限,過去都不是為了電動車設計的,哪怕你設置了大電流的充電樁,但供電的線路上限不足,最終你也無法得到高速充電的效率。 就拿網速作比喻就很容易理解了,你家用設備哪怕是1T頻寬,但你社區只支持100M,那麼你最高就只能用到100M,如果你家裡同時四個機器上網,那能分配到的網速就更低了。 這是城市基礎建設配套的問題。 再則,電池成本、壽命和回收的環保問題,也是一個急需克服的障礙。 因此很多人認為,現在的電動車,屬於中間過渡產品,電動車需要更高效、低成本的能源注入方式。 也因此有人提倡氫能、燃燒性電池…之類的技術,而非使用發電廠來的電力。 至於車載系統與人工智能,這和車子的能源系統沒有直接關係,無論是燃油或電動車,哪怕是核動力車都可以,只要能給車載系統供電,他就能運行。
欧美推迟电动车计划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没有电动车相关的全产业链,导致生产出来的电车价格无法和传统油车相比,另外就是节目说到的电费高,使用成本也不便宜,所以为欧洲的人民为什么还要买电车?
中國跟其他國家不一樣,電動車因為在中國發展快速,基礎建設發達,自然會取代燃油車。歐洲因為各種原因包含價格跟充電問題,以及政治自由度,消費者本來就不一定買電動車,就算廠商強推也沒用。以後一定是不同地域,消費者會根據需求自然會有不同的汽油混動電動的比例。現在廠商覺得電動比例大不如預期,其實只是市場大環境的自然選擇。
10年前,我周围人大部分都是用的是燃油二轮摩托车,我也是骑燃油摩托车,用电动二轮摩托车的很少,当时的电池续航里程还不长,电池能用的时间也有点短,一年时间就要换了,而现在,周围的人大部分骑的都是电动二轮摩托车,所以汽车的趋势怎样,我估计也一样
電動車的問題還有冬季嚴寒時的電池問題,以及廢棄鋰電池的處理問題,並不是只有用油vs.用電這麼簡單
欧盟政府应该把补贴用于充电桩的建设上来,我看瑞士政府就补贴有车库的住宅加装充电桩的电路升级,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。当然公共充电桩更是需要补贴。
電動車最大的問題在於基礎建設,就算你想要買電動車當你每天想要找充電站的時候你就會哭了,加油站到處都有,充電站寥寥可數。而且電動車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你現在看到滿電,一個電池故障突然間給你沒電真的會哭出來,汽油車就不會有這個問題。不管你要怎麼去吹捧電動車,但事實就是那些問題在汽油車都不會出現,為什麼要去換一個有這麼多問題的東西
给德国之声一个赞!这样分析报导是正确的,不要用咒詛式的方式去分析对手,这样才会进步。
快速充電 若不能普及 電動車 的里程焦慮絕對無法解決 最起碼 要賣出五台車 要有一支樁 全美國 最少要 一千萬支樁
3月开始看家里第二台车,试驾了325,A4和某国产电车后,都是30万的价位,除了续航/品牌价值外,其余方面包括驾驶感受那台电车都是高一档的存在。 最后在自己没充电桩的情况下买电车了,开了一个月感觉很好,持续观察中,看2-3年后会不会后悔。
我是中国的,换电动车已经两年。我感觉身边的人,用过电动车的,多数不会回去用纯油车。在家专用充电桩充电,平均每公里9分钱,是一般纯油车的1/4,那种轻松心情是无法形容的,甚至有时午休停车1小时都不关冷气,也只是损耗4公里续航。关键还是加速时的爆发力,不是一般油车能体会的。然后就是车上的各种大屏、耗电设备,一般油车是很难支持的。至于一年几次的长假,高速上的充电问题,老车手都不会有问题,因为开过一年后,你就会改变驾驶和充电习惯了,不会同其他电车争充电桩的。
在今年過年期間,湖南、湖北發生塞車後電動車顧高速公路就已經表明,這一代的電池技術是有局限性的、地域性的與不可控性,至於今天各家電控與自動駕駛還不能完美下,加上回收電池還不成熟,電池單價過高,這些缺點加總下根本弊大於利;沒錯....未來是要往電動車發展,那就看電池技術那時候突破,電池能否抗上不充電,開暖氣空調一整天以上,那就是電動車開始蓬勃的開始。哪怕最近最夯的固態電池也只是起頭的第一步而已,不然你要車主凍死在封路的車上嗎?汽油能犧牲引擎壽命跟汽油消耗,人手一空桶就步行到最近加油站能補充汽油,再回車上開空調;而電動車....根本就慢性自殺,開也不是不開也不是,想死睡睡看,明天整車凍屍,天冷充電效率就低,容量還少去小半,根本無法安全使用。現在這過渡期想換車的,建議還是買台二手油車開開代步就好,不然電動車光是賣車折價,會比油車恐怖兩三倍。光是這點你看著就飽了。
和政治根本無關,重點是外部天氣溫度對於目前的純電車影響太大。 德國也是冷起來溫度可以很冷的國家,之前美國下大雪,還有中國這次春運期間的大暴雪,都曝露出了純電車的問題,所以這些國家通通轉向油電混合車。 因為消費者也看到純電車的問題,購買的意願大幅降低。 而且純電車其實在這一個天氣的問題發生之前,銷售的成長率就已經一路下滑,顯示出沒有辦法像之前那樣爆發性的成長,中國春運期間和美國之前的大雪天氣,只是壓垮純電車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,从长期看,汽油车肯定是要被取代的。除非印度在替代产品神油发动机上取得决定性突破,目前可用的其他取代选项有限,电动车是目前最佳的选择。 至于欧洲的在短期内就全电动化的计划本来就是不现实的。主要是汽油价格目前还没涨到足够高,电动车省下的那点油钱,全被将来换电池的费用给抵消了。但汽油价格肯定会越来越高的,而电动车电池的成本会越来越低,所以从产期看,电动车仍会对传统燃油车形成较大优势,但不会在短短几年时间。其实这种局面对中国车厂而言是有利的。因为除了在中国本土,在世界其它国家,中国品牌的汽车知名度有限。如果电动车短期内在世界范围内就取代了燃油车,那么除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消费者,肯定会优选他们已经熟悉的品牌而不是中国车。但如果这个替代过程比较缓慢,那些西方老牌车厂就会像现在他们正在做的这样患得患失犹豫不前,从而给了中国品牌的电动车打入其传统市场的机会。
分析得不错, 鼓励!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看到德国之声没有撒谎或恶意攻击。
DW Chinese 這期做得很好,糾正了「歐美放棄電動車」的不實傳言。有部分中文自媒體用誇張或扭曲的標題(來吸引觀眾),有些則是以訛傳訛。 歐美電動車市場走向主要看Tesla。
@dwchinese